主页 > 随笔散文 > 正文

为什么植物学名会变动(植物学称他为什么)

2023-12-02 09:07:26 来源:心动文学 点击:0
为什么植物的拉丁学名也会有异名现象

.

拉丁学名是好东西,有点类似于物种的ID号码,从双名法被确立的那一刻起,理论上,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拉丁学名与之一一对应。

最早的双名法使用者其实不是林奈,而是巴塞尔人Gaspard Bauhin与Johann Bauhin(博安兄弟)。这一方法的推广则确实是林奈的功劳,他在自己的《植物种志》(1753年, Species Plantarum)当中采用这一方法,由于他在植物学领域的影响力,以及这一方法本身的优越性,双名法得以广泛运用于植物命名,后来推广至动物学、细菌学。

顺便提一句,羊蹄甲属的属名Bauhinia,就是林奈为了纪念G. Bauhin与J. Bauhin两人而命名的。

最新的植物学名命名法规,为了反映其涵盖的范围,更名为国际藻类、真菌及植物命名法规,参见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, fungi, and plants,也称作墨尔本规则。

其中关于电子发表内容的重要修订,中文翻译参见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of: Changes to publication requirements made at the XVIII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in Melbourne。

另一重要的修订则是,自2012年1月1日起命名时可用拉丁文或英文描述。

下一次的IBC预定于2017年七月于中国广东深圳举办。

至于学名有异名的产生,有以下的几种情况:

1 同一物种被不同学者命名,但根据命名优先原则,最早的有效发表成为该物种的正式学名。

这也就是为何许多植物学家抢着发新种的原因——发晚了就不是你发表的新种了,你的发表只是异名而已。

坊间的一个例子是杜鹃红山茶 Camellia azalea C. F. Wei,异名为 Camellia changii Ye,据说最终的发表者在借阅了中山大学的标本之后,抢在中大的学者之前发表了这个种。changii这个种加词,原本是用来纪念山茶属泰斗——张宏达老先生,而随着Camellia azalea的发表,Camellia changii这个学名也就成为了异名。当然,这种截胡行为,在业内是相当令人不齿的。

顺便放一下这个种的照片;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有园艺栽培了。

.

2 由于对物种的进一步研究,使得原来属于某个属的物种被移到另一个属。这一情况下,往往在移动之后,其学名的种加词不变,而属名发生变化,新产生的学名称为新组合,而旧有学名则成为新的合法学名的异名。新组合出现的情况不限于这一种,还有变种、亚种提升为种等其他情况,原有的变种、亚种名也相应成为异名。

就举梧桐Firmiana simplex的例子,最早由林奈发表时,其学名为Hibiscus simplex,置于木槿属Hibiscus,后来则新设立了梧桐属,原有的Hibiscus simplex就成为异名。

当然,现在的梧桐科Sterculiaceae在APG III系统中归并到了锦葵科Malvaceae,这是后话。(真的不是为了掩饰林奈错得有多离谱)

3 对于物种研究时,发现某些发表的种事实上指同一个物种,也就是不同的物种归并到同一个种当中。这种情况下,最早合法发表的种名成为正式的种名,而其他发表的种名则成为该种的异名。

一个好玩的例子:

.这位老兄,把3种柳树(M. Gandoger 这位老兄,把3种柳树(M. Gandoger 这位老兄,把3种柳树(Salix purpurea, S. reticulata, S. caprea),活生生分别分成了62、67、76种,真是不嫌事多;当然,最后这些根据形态上非常细微的差别区分开的物种,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不该这么作,那些划分出来的种所使用的学名,也就成了这3个种的异名。

说起来,分类学家之间的意见往往并不统一,并且物种的概念也不是十分确定,由此造成了对于一些物种在分类学位置的不同意见,这样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学名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某种意见在学界受到赞同,也就会据此意见重新修订学名。

最后,可以看一下梧桐的学名有多少个异名:Firmiana simplex (L.) W.Wight

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,推测一下这个物种学名变更的源流:

林奈以Hibiscus simplex L.的学名发表了这个物种;

他的儿子以Sterculia platanifolia L.f.的学名发表了一种植物(就是梧桐);

Steud.以Culhamia platanifolia Steud.的学名发表了一种植物(还是梧桐;小林奈这是在坑爹呐!);

……

(那些学名后面的命名人没有带括号的,都是对应命名人各自发表的物种)

Druce认为林奈发表的梧桐应该置于苹婆属,发表了新组合Sterculia simplex (L.) Druce;

Nakai认为,Culhamia属下的几个种其实都是林奈发表的那个种,但应该置于Culhamia这个属而不是木槿属Hibiscus,由此发表了新组合Culhamia simplex (L.) Nakai;

Marsili认为,小林奈发表的物种,应该置于梧桐属下,由此发表了新组合Firmiana platanifolia (L.f.) Marsili(也就是题主提到的异名);

W.Wight则认为,小林奈发表的Sterculia platanifolia L.f.与其父发表的Hibiscus simplex L.是同一物种,应该置于梧桐属下,由此发表了新组合Firmiana simplex (L.) W.Wight;这一意见被学界广泛接受,由此这个学名成为梧桐的正式学名,其他学名则统统都是异名。

这个例子当中,第2、第3种情况都有出现。

实际上,学名的完整引用,不仅包含属名、种加词、作者,还包含发表地和时间;而这样的完整引用,实际上可以大致解读出来,哪位学者何时在哪篇文献当中有怎样的意见;具体的内容则可以在对应文献当中找到。

为什么每种植物都有拉丁学名? [花鸟鱼虫]

原因很简单,同一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叫法不一样,怎么研究呀.比如:益母草(Leonurus heterophyllus),东北地区叫坤草,江苏叫田芝麻,浙江叫三角胡麻,四川叫青蒿,福建叫野故草,广东叫红花艾,广西叫益母菜,青海叫千层塔,云南叫透骨草。这是同物异名的一个突出的例子。又如我们常见的观赏植物丁香,是木犀科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它原产在我国,而草药里有一种丁香则是桃金娘科的一种常绿乔木,这种丁香原产印度尼西亚。两种丁香互不相同,这是同名异物的一个突出的例子。一种植物的叫法混淆不清,这给植物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中造成了许多的困难。 直到1768年,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(Carolus Linnaeus,1707—1778)在《自然系统》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——双名法,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。双名法就是使用两个拉丁字构成某一生物的名称,第一个拉丁字是属名,而第二个拉丁字是种名。 采用拉丁语是因为欧洲各国的语言多多少少都与拉丁文有关系,学习起来较容易;再者,拉丁文算是一个已经死掉的语言(没有国家将之当作国语),语法不会再发展,比较固定,也比较容易被各国接受,不至于有政治立场。当然还有其它语法严谨等等的好处,所以拉丁文学名就变成每种植物的身份证了。

植物学名由何而来?

同物异名”和“同名异物”的现象给植物分类研究和利用,特别是国内或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带来了很多不便。为了避免混乱和便于研究,有必要给每一种植物确定一个全世界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,即学名。

根据植物的形态命名人们给植物取名时,往往是依据它的某些特征。

喇叭花因为形似喇叭而得名。中药材佛手,由于长得像佛手而得名。

桐珙开花时,两片白色的苞片好似飞翔的和平鸽,所以这种树又叫鸽子树。

根据颜色差异命名,大自然的植物五颜六色,缤纷多彩。植物各部分的颜色差异也成了命名的依据之一。

菊科的墨旱莲,它的茎折断时,“伤口”会流出墨黑色的汁液。中药材紫苏,因为叶背面呈紫色故取其名。

根据味道不同命名

为什么植物都有学名?

植物学名是指用拉丁文书写的符合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》各项原则的科学名称,每种植物只有一个,也只能有一个学名。

一、简介

植物学名指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所倡用的植物双名法。作为国际统一的植物命名法。植物的名称十分繁杂,不仅因各国文字不同而异,就是一国之内各不同地区,也往往不一致,因而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,这对于科学普及与经验交流极为不利。为了使植物的命名得到统一,国际上采用了科学命名(简称学名)。双名法规定,每种植物的名称由两个拉丁字组成,第一个字为某一植物隶属的“属名”,第二个字是“种加词”,起着标志某一植物种的作用。由这两个字组合而成植物的种名或称拉丁学名。通常在学名后面还须附命名者姓名,以示负责和便于考查。少数具亚种或变种的,可具三名。除属名第一字母大写外,其余种名以下各级名称之首字母均小写。 植物界共有22个分类等级,每种植物的命名必须明确在这个阶层系统中的位置,并且只占一个位置 。植物界的22个分类阶层是:门、亚门、纲、亚纲、目、亚目、科、亚科、族、亚族、属、亚属、组、亚组、系、亚系、种、亚种、变种、亚变种、变型、亚变型 。

二、意义

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很多,各国的语言和文字又不相同,因而植物的名称也就不同,就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会出现不同的名称,为了科学技术的交流,统一使用植物学名是完全必要的。掌握植物的学名,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特征,而且还可以帮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,因为许多植物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由植物的属名衍生而成,如小檗碱(Berberine),就是由小檗属(Berberis)衍生而成,又如乌头碱(Aconitlne)、次乌头碱(Hypaccllitine)、中乌头碱(Mesaconiline)等,不论从中文名称和外文名称均可以明显的看出与植物乌头属(Aconilum)的属名有密切的关系,这一关系对药学专业尤其值得注意。

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,是林奈所创立的“双名法”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组成,并统一用拉丁文。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很多,各国的语言和文字又不相同,因而植物的名称也就不同,就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会出现不同的名称,为了科学技术的交流,统一使用植物学名是完全必要的。掌握植物的学名,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特征,而且还可以帮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,因为许多植物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由植物的属名衍生而成,如紫薇的学名是Lagerstroemia indica ,前面的Lagerstroemia是它所属的类型的名称(属名),indica 是对紫薇这种植物的补充说明,两者合在一起就成为紫薇的学名(种名),这个名字在生物学上是唯一的,只代表紫薇这种植物。

拉丁文是一种定型的“死文字”,已经不会有结构语法上的变化,所以用来作为动植物的学名使用文字是最合适的,

癫痫病会遗传吗

癫痫医院最好的是哪家

癫痫病哪家治疗的好

癫痫治疗方法会是什么

癫痫怎么才能治疗